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与肿瘤斗争20多年,繁衍5代,塔斯马尼亚恶魔有

来源:肿瘤药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1-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袋獾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类有袋动物,也是袋獾属大家庭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成员,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体型和别具一格的战斗方式,以及惊人的咬合力

袋獾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类有袋动物,也是袋獾属大家庭中唯一没有灭绝的成员,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体型和别具一格的战斗方式,以及惊人的咬合力,它们被冠以“塔斯马尼亚恶魔”的称号。

塔斯马尼亚州历来是大型有袋动物的避难所,但在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许多大型食肉有袋动物迅速绝迹。

因为当地居民认为这些动物会杀家畜,所以对这些动物展开了大规模的猎杀,袋獾由于身型小且适应力强而幸存下来。

1936年,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只袋狼死去,这让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物种的重要性,于是濒临灭绝的袋獾成了保护动物。

此后,免于人类干扰的袋獾开始恢复自己的种群数量,但不幸的是,在20世纪末它们又染上了一种不治之症。

袋獾面部肿瘤病(DFTD

这是一种非病毒性传染性寄生性肿瘤,染病的袋獾的口部开始出现表观病变和肿块,之后这些变化会从面部传染到全身并发展成肿瘤。

面部的肿瘤会严重影响摧毁袋獾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从而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最后被活活饿死。

除此之外,侵入身体内部的肿瘤会造成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器官组织感染,这更加增加了它们的死亡率。

研究人员发现,被感染的袋獾群体在12-18个月内的死亡率达到了100%,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该病于1996年在塔斯马尼亚东北部的袋獾中首次发现,此后,已经传播到袋獾范围的95%,使袋獾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

更严重的是,在2014年的时候,袋獾种群中又出现了变异的DFTD毒株(DFT2),这让疫苗的研发变得更加复杂。

据有关报道称,这种病变的毒株还可能扩散到其他相关物种,比如鹌鹑等,那样的话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势必遭受极大破坏。

肿瘤病是如何传播的

具有传染性的肿瘤病是极其罕见的,除了DFTD,只有犬传染性性病瘤,它是通过狗的性行为传播的。

那袋獾的面部肿瘤病是如何传播的呢?说来也好笑,肿瘤病之所以能在袋獾中大规模传播完全是袋獾自己的原因。

袋獾虽然小但却很好斗,常常因为争夺食物或配偶而大打出手,而它们进攻的方式显然是用嘴巴咬。

当两只袋獾在战斗中咬到对方的脸时,这种疾病就得到了传播,这也是为什么病情最先出现在脸上原因。

另外,也有科学家认为,叮咬不仅会导致肿瘤扩散,而且它也有可能是造成肿瘤病的罪魁祸首。

因为如果复发性的疤痕形成过程被突变打断,就可能会致癌,无法愈合的伤疤会长成一个外部组织,然后传播。

图为:痊愈的袋獾

“恶魔”有望战胜“病魔”

虽然袋獾整个种群的历史看起来充满了灾难与不幸,但最近传出的好消息是,它们正在慢慢适应并战胜肿瘤病。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科学家发现变异基因组在整个种群中变化曲线开始趋于平缓,这意味着肿瘤病的传染性开始下降。

这种疾病追踪方法属于基因组学,一般用于追踪人群中的传染性病毒,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将其用于肿瘤分析。

另一个直观的事实是,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患病袋獾的面部肿瘤开始消退,出现了正常皮肤。

以前人们为了阻止疾病在袋獾中的传播而对患病袋獾进行了隔离,但疾病的传播速度却并没有减缓。

而之后人类的做法是,不过多干预袋獾种群,让它们自己适应这种可怕的疾病,结果是袋獾赢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袋獾适应肿瘤病的速度极快,在疾病肆虐的16年内,它们只演化了五代就适应了疾病。

前面我们说它们躲过了人类的捕杀,而如今对顽疾的战胜这一举动似乎还要更伟大,它们是家族中仅剩的成员不是没有原因的。

最后

从诞生之日起,动物就与疾病之间就不断开展“军备竞赛”,一方想方设法变得更具侵略性,另一方则尽可能的提高防御能力。

这种防御能力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容忍适应,一种是抵抗反击。

人类的免疫系统显然属于后一种防御方式,而袋獾对肿瘤病的成功抵御则是一种完美的适应。

我们对癌细胞的态度倾向于消灭,但从袋獾的成功“抗癌”中我们或许可以学到新的思路和新的东西。

文章来源:《肿瘤药学》 网址: http://www.zlyxzz.cn/zonghexinwen/2021/1117/1613.html

上一篇:云南省首个肿瘤防治科普专家团队正式成立
下一篇:上海新虹桥国际肿瘤论坛今召开

肿瘤药学投稿 | 肿瘤药学编辑部| 肿瘤药学版面费 | 肿瘤药学论文发表 | 肿瘤药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肿瘤药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