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无锡报道
随着肿瘤宣传周接近尾声,公民健康意识普遍加强,肿瘤治疗的规范性等话题引发全民关注。在肿瘤领域,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对于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需求迫切。
“在院内,医生提供有效的医学干预方案,开展疾病规范诊疗;在院外,患者关怀、诊后随访、康复管理作为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补充,日益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肿瘤领域开展基于患者院外延续治疗管理的数字疗法探索实践至关重要。”4月22日,零氪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天泽在无锡“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国内患者的院外管理仍有待完善
2016年零氪科技发布的《中国肿瘤患者就诊迁徙图》显示,我国大多数肿瘤患者选择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治病,初步治疗完成后便返回居住地。由于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自己的随访体系,医生难以开展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管理,患者也很难与原来的医院、主治医生保持长期联系。
对此,张天泽认为,“究其原因在于,由医疗机构主导的传统院外管理方式呈现出多方面的局限性,缺乏精准化、个体化的跟踪,导致后续随访效果未如期所愿。”
零氪科技通过对6年多来所做的300万条随访电话记录,2000名患者症状自诉记录以及250例深度患者倾诉记录的回溯,统计整理出近50条肿瘤患者在院外严重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康复信息、医患交互、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诊疗支付,这些院外问题未被发现和及时处理,也将最终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零氪科技的相关随访研究还显示,患者主动参与到随访和院外管理,更能使其自身获益,且效果甚至不亚于一款创新药的疗效。
根据国外相关文献研究显示,患者使用电子化病历报告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远程症状监测及报告,会延长总生存期;利用远程监测等数字医疗手段进行患者疾病管理,可提高患者参与度,进而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获益。
新时代下医疗向数字转型
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医疗的细分领域,在国外早已兴起。
2015年,“数字疗法”的概念于第一次被提出。根据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DTA)的定义,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是基于软件程序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用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数字疗法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
2020年是数字医疗爆发的一年。世纪疫情的全球流行,使数字医疗在社会功能几乎停摆的环境下发挥了特殊的优势:让部分无法正常到院就医的患者,通过新途径获取必要的治疗方案。数字疗法,作为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又一个创新方向,不仅可以使医生通过远程访问实施问诊或治疗,也可以针对患者病情演变情况实现个性化疾病干预和患者管理。
“不同于健康管理类app,国外数字疗法产品常见于经临床试验的产品组合。患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访问,因此数字疗法通常被认为更加安全可及。其应用场景包括,疾病预防、治疗、院外管理多个场景,从细分疾病领域、细分人群切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张天泽说。
美国FDA对于数字疗法的审评有着较清晰的路径,2020年其相继批准多款数字疗法产品上市:2020年3月,批准Pear Therapeutics公司Somryst用于治疗22岁及以上慢性失眠患者,成为首款获批用于治疗失眠的数字疗法;同月,Propeller Health的Propeller Sensor For Symbicort获批用于哮喘,慢阻肺治疗;同年4月,批准WellDoc的Blue Star Rx,用于I型糖尿病;随后的6月,批准全球首款“游戏处方药”EndeavorRx,用于治疗8至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患者,首次实现了“治病不需要吃药”的新模态和处方场景。
截至目前,全球多家监管机构也蓄势待发,准备将数字疗法纳入监管决策和报销体系中。中国对数字疗法的态度也逐渐从保守转向开放。2020年11月,中国NMPA批准了首个数字疗法Ⅱ类医疗器械,揭开了中国数字疗法的序幕。与此同时,零氪科技旗下数愈医疗科技已率先在肿瘤领域进行数字疗法的探索和实践。
张天泽表示,“一直以来,零氪科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将院内诊断、治疗数据,院外用药、康复、随访数据,基因数据,以及患者长期疾病进展、生存信息等全生命周期数据整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和数字疗法产品,对患者进行精准、个体化的院外管理,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存获益。”
文章来源:《肿瘤药学》 网址: http://www.zlyxzz.cn/zonghexinwen/2021/0429/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