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评选结果出炉,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激励学校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术兴校”发展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它的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目前学校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不超过十人获此殊荣,可谓“优中选优”。
下面,跟随大山和姗姗一起来听听“学术之星”刘晓亭的科研故事吧!
刘晓亭,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姜玮教授。获2019年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2019年齐鲁医学院银丰奖学金、2019年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等,研究方向为核酸纳米载体的设计和细胞内生物标志物分析及药物递送,目前已发表SCI论文三篇,累计影响因子21.828。
助力抗癌 矢志不渝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发病死亡案例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所致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攻克癌症是全人类最宏大的理想,也是我选择药学的初心,当然是我最想实现的愿望。当然,这个命题很难,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实现这个愿景。”谈到专业选择的初衷,刘晓亭平静地说。
化疗是癌症治疗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化疗效果通常受限于药物耐受性的出现。刘晓亭在研究生期间设计了几种核酸纳米结构,实现了肿瘤细胞的成像及药物耐受性的逆转。基于这几项成果,她被学院推荐并当选为山东大学“学术之星”。
“任何成果和荣誉都是过去式。”刘晓亭面对荣誉很清醒,因为她认为还有更多的事需要去实现, “药学人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我和我们这一代的药学人一样,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不倦、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和人民的健康福祉努力奋斗。”
刘晓亭说,药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既涵盖了生物医学,又包括化学物理;药学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巨大价值的应用学科,新药的发现,药品的生产,药理作用的阐释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药学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的药学研究也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我国的医药行业产业以仿制药为主,药学科研方面也缺乏开创性和主导权。在药物发现方面,我们既缺乏前端药物靶点的发现,又存在后端临床研究的薄弱,形成了两头窄、中间粗的现状。对于刘晓亭来说,成为这一代药学人既是一种机遇,更是选择了一条面临无数挑战的学术之路。
科研之乐 韦编三绝
2015年,获得推免资格的刘晓亭选择留在山大药学院,进入王磊教授、姜玮教授课题组,开始了研究生学业。
“一开始,我课题思路理不清,英文文献看不懂,实验进展也不顺利,心想怎么会有人喜欢做学术呢?”刘晓亭回忆往事时笑称。作为刚刚接触科研的研一新生,刘晓亭的学术起步并不顺利。
2018年,刘晓亭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了题为“Endogenous Stimuli-Responsive Nucleus-Targeted Nanocarrier for Intracellular mRNA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的论文,主要内容是构建了一个内源性刺激响应核靶向的纳米载体,用于细胞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肿瘤的治疗。
这篇文章是刘晓亭已发表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因为这篇文章给她带来了最纯粹的学术快乐,也是这篇文章的发表,让她知道在学术上自己可以做到。“我现在感到做科研很快乐,现在我的时间也大都放在实验室里。”也是从那时候,刘晓亭开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充实。在外人看来
文章来源:《肿瘤药学》 网址: http://www.zlyxzz.cn/zonghexinwen/2020/062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