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供给侧”虽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但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供给方,培养的人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因而,高校同样需要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医药产业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研发创新药物等列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一,并提出“至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2]。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药学正面临由目前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承担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重任的药学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我国药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及创新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体系是借鉴苏联的药学教育模式,并经多次改革后形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的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缺乏将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相融合的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教师习惯以“教”为中心,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较少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聚焦学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多数学校未能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加强科研项目驱动有效统一,学生对发现医药学“新领域”的愿望和能力均显得不足。
(二)人才培养的协同度不高
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依赖于高校药学、医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发展以及学科、部门间的有效协作。部分高校由于缺乏育人协同机制,使得上述各学科间以及教学、科研、管理各部门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合力,不能为药学本科生提供跨学科培养的优质资源。在高校外部,缺乏在政府规划与指导下的校企深度合作,高校在企业设置的本科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也不够顺畅。一些高校对药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不清,只关注招生规模,只注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导致培养出的药学本科生在知识技能、实践创新、人文素养等方面具备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二、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方面,社会急需对药物设计、制备、制剂、质控和应用全过程均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新药研发、转化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药学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的药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创新实践脱节,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难以完全达到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药学高等教育从原有的以“高投入、大扩招”为特征的需求侧改革,向以“高质量、重效益”为特征的供给侧改革转变。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将原先单一的对培养需求要素的投入,转变为对基于需求的精准人才培养的社会供给方面的投入。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重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思路的更新,重在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把增强药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使命担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相统一,充分体现药学教育供给端质量、效率和创新性的提高。
三、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更好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情感等的教育,要将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传统的“化学+药物”模式,向“通识+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进行转变。
以课程内容间的承接关系为纽带,建立若干以药学核心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如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等组成的药物化学课程群;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析等组成药物分析课程群;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等组成的药理学课程群;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等组成的药剂学课程群;药用植物学、波谱解析、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等组成的生药学课程群;药物经济学、药事法规与药事管理学等组成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群。通过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群,旨在整合原有的课程资源,打破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壁垒,以“新药研发”和“成药性”为目标导向,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形成脉络清晰的药学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来源:《肿瘤药学》 网址: http://www.zlyxzz.cn/qikandaodu/2020/0818/449.html